
继Uber之后,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年度第二大科技独角兽WeWork恐怕无法如期上市。
根据WeWork招股书,无法如期上市也意味着WeWork将无法获得60亿美元的信贷安排,因为60亿美元信贷额度实现的先决条件是WeWork在IPO中筹集至少30亿美元的资金。
据外媒报道,Uber和Slack上市后的低迷表现使得软银的名誉受损。当前围绕WeWork即将上市的混乱局面及其估值下调可能会使软银的投资逻辑受到质疑。
对软银来说WeWork IPO估值腰斩不仅会损害其形象,还会影响其正在筹备的“愿景基金二期”。但是,包括摩根大通和高盛在内的承销商并不希望看到IPO被取消。他们宁愿降低估值,给该公司一个稍后复苏的机会。这样一来,他们将享受到丰厚的佣金,也将参与到可能仍是本世纪最大的IPO当中。
那软银最近几年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呢?
孙正义领导下的软银最近几年几乎包揽了全球知名互联网独角兽公司,软银的打法是通过快速、大规模(多轮、高金额)的投资来大幅提升创业公司的估值。
截至美东时间2019/9/9收盘,Uber的市值为548.08亿美元,Slack的市值为135.59亿美元,而Uber在一级市场的估值曾达到720亿美元,较Uber目前的市值高出20%。
时隔一个月,WeWork跌落神坛,深陷舆论的风暴——估值腰斩、投资机构唱衰、上市延期,这些联合办公从业者怎么看?
创富港副总裁唐伟表示,“虽然我们对WeWork的高估值表示理解,主要来自单个成熟店盈利能力及快速的扩张,但是估值到400多亿美金还是让我们吃惊的。因此WeWork本次IPO计划,若顺利实施我们反倒感到惊奇,推迟是我们更能理解的。当然我们仍然认为,WeWork的IPO是迟早的,对我们联合办公行业而言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事情。”
一位商办中介从业者表示,WeWork如果无法成功上市,对这个行业的信心打击非常大,会引起连锁反应,像同样有上市打算的优客工场估计会压力比较大。“很多国内同业投资方估计都准备拿这个继续讲故事呢。”
一位联合办公赛道的投资经理告诉PropTech研习社,WeWork推迟上市说明定价过高,WeWork科技企业的定价逻辑不被市场不认可。“对比雷格斯(Regus),我觉得200多亿美元也贵。”
公开资料显示,雷格斯母公司IWG于2016年登陆伦敦证券交易所,目前的市值约为36.9亿美元,而IWG市值最高时也没超过 45 亿美元。IWG目前已经实现盈利,2018年,IWG的营业收入为25.35亿美元,净利润为1.06亿美元。从营业收入来看,WeWork与IWG相差不大,2018年WeWork的营业收入为18.21亿美元,但亏损高达19.27亿美元。
从业务规模来看,雷格斯在全球110多个国家的1000多个城市拥有3300处办公空间,会员数超过250万人,WeWork在全球29个国家和地区的111个城市里布了528个点,工位数超60万,会员数量是52.7万。从网点数和会员数来看,WeWork大约只有雷格斯的五分之一,但论估值,WeWork远超雷格斯。
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称,WeWork估值腰斩的主要原因是,在目前这种市场状况下,由于未来比较强的不确定性,资本市场对于这类偏规模型的创投企业的估值模型实际上已经发生变化,但这并不单单是针对WeWork,很多国内的初创型公司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WeWork动作太慢了,本应该在去年就上市。”
预约成功后,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021-31300390
微信咨询